世复检测

采集器高低温测试办理指南


在智能电网、物联网(IoT)、工业自动化等领域,采集器作为数据采集与传输的核心设备(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器、环境监测采集器、物流追踪采集器等),需在复杂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。然而,温度是影响电子设备性能的最关键环境因素之一:高温可能导致元件过热失效、电池续航骤降;低温可能引发材料脆化、电路阻抗异常,最终导致采集器功能异常(如数据丢包、通信中断)甚至永久损坏。  

高低温测试(Temperature Test)通过模拟极端温度环境(如-40℃低温、+85℃高温),验证采集器在温度应力下的可靠性、功能完整性与物理稳定性,是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适应不同气候条件(如北方冬季严寒、南方夏季高温)的核心检测手段。对于采集器这类需长期部署在户外的设备,高低温测试已成为产品上市前及使用中的必要环节。  


一、采集器高低温测试申请流程

高低温测试需遵循“标准明确、条件可控、结果可溯”原则,具体流程如下:  

1. 前期准备:明确测试目标与标准

• 确定测试依据:根据采集器的应用场景(如户外电力设备、车载物联网终端)选择适用标准。国内常用标准包括:  

    GB/T 2423.1-2008《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:试验方法 试验A:低温》;  

    GB/T 2423.2-2008《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:试验方法 试验B:高温》;  

    GB/T 2423.3-2016《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:试验方法 试验Cab:恒定湿热试验》(若含湿度要求);  

    • 行业专用标准(如电力行业DL/T 1406《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终端技术规范》)。  

    国际标准(如出口欧盟)可参考IEC 60068-2-1(低温)、IEC 60068-2-2(高温)。  

 

• 样品与资料准备:  

    • 样品:至少3-5台完整采集器(覆盖不同型号/批次),需处于非包装状态(若测试需带壳,需提前说明);  

    • 技术文件:产品规格书(含工作温度范围、存储温度范围)、电路图(关键发热元件标注)、BOM表(关键材料耐温等级,如电容、芯片);  

    • 状态说明:样品当前状态(如是否已通电老化、是否有历史故障记录)。  

2. 选择高低温测试机构

需选择具备CMA/CNAS资质、且拥有高低温试验箱的专业检测机构。对于特殊场景(如快速温变测试),需确认机构是否支持自定义温变速率(如5/min10/min)。  

3. 送检与合同签订

• 向检测机构提交样品、技术资料及测试申请,明确测试项目(如高温工作、低温工作、高低温循环)、测试条件(如温度范围-40~+85℃、持续时间48h)、测试标准及周期(通常5-10个工作日,复杂项目需延长);  

• 确认费用(根据测试项目复杂度),签订服务协议。  

4. 测试实施:核心项目与操作

检测机构依据标准,在高低温试验箱中完成以下测试(以电力采集器为例):  

测试类型

测试条件

测试目的

高温工作测试

温度+85℃(或规格书上限),持续48h;期间采集器通电运行(模拟正常工作状态)

验证高温下元件(如CPU、电源模块)是否过热失效,功能是否正常(如数据上传、指令响应)

低温工作测试

温度-40℃(或规格书下限),持续48h;期间采集器通电运行(模拟低温环境工作)

验证低温下电池容量、电路阻抗是否异常(如锂电池放电效率下降),机械结构(如外壳、接口)是否脆化

高低温循环测试

温度在-40℃→+25℃→+85℃间循环(如5次循环),每次循环时间≥12h;循环后通电测试

模拟昼夜温差、季节交替等场景,验证材料(如塑料、胶黏剂)因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、脱焊风险

高温存储测试

温度+85℃,持续72h(不通电);存储后通电测试功能

验证长期高温存储对元件(如电容电解液挥发、电池自放电)的影响,评估产品保质期

测试过程中,检测机构会实时记录温度数据、采集器运行日志(如电压、电流、通信状态),并通过监控摄像头观察是否有物理变形、冒烟等异常现象。  

5. 报告审核与整改

• 测试完成后,检测机构出具《高低温测试报告》,重点标注关键数据(如高温下最高温度点、低温下功能异常时间点)及结论(通过/不通过);  

• 若存在不合格项(如-40℃时显示屏黑屏),需分析原因(如液晶驱动芯片低温失效、电池低温保护机制误触发),提出整改方案(如更换耐低温芯片、优化电池保温设计);  

• 整改后重新测试,直至所有项目通过。

6. 认证与持续合规

• 通过测试后,可将报告作为产品技术文件的一部分(如投标时提交、客户验厂);  

• 产品批量生产时,需定期抽样复测(如每季度一次),确保生产一致性(如焊接工艺变化导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);  

• 若标准更新(如新版GB/T 2423发布),需及时完成标准换版测试。  

二、为什么采集器需要办理高低温测试?

高低温测试是采集器可靠性的“试金石”,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核心场景:  

1. 保障极端环境下的功能可靠性

采集器常部署于户外(如电力杆塔、野外环境监测点),需面对-40℃(东北冬季)至+85℃(沙漠夏季)的极端温度。若未通过高低温测试:  

• 高温场景:电源模块电容可能因过热鼓包,导致供电不稳;芯片散热不良可能触发过温保护(如自动关机),造成数据中断;  

• 低温场景:锂电池放电效率骤降(如-20℃时容量仅为常温的50%),导致采集器因电量不足停机;塑料外壳可能脆化开裂,雨水或灰尘侵入引发短路。  

2. 满足行业法规与客户要求

• 国内电力行业招标强制要求采集器通过GB/T 2423高低温测试(如《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终端技术规范》DL/T 1406规定工作温度范围为-40~+70℃);  

• 国际客户将高低温测试报告作为供应商准入门槛(如要求存储温度范围-40~+85℃);  

• 物联网行业对采集器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严格(如冷链采集器需在-20℃下稳定工作)。  

3. 降低售后成本与品牌风险

未通过高低温测试的采集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频繁故障:  

• 户外电力采集器因高温黑屏,导致用户无法抄表,引发投诉与赔偿;  

• 工业采集器因低温停机,影响生产线数据采集,造成停产损失。  

4. 优化设计与材料选型

高低温测试暴露的问题可反向推动技术改进:  

• 若高温下芯片过热,可更换为耐温等级更高的工业级芯片(如-40~+125℃的MCU);  

• 若低温下电池失效,可改用低温电芯(如磷酸铁锂电池)或增加加热模块;  

• 若外壳开裂,可更换为耐低温塑料(如聚碳酸酯PC)或增加橡胶密封圈。  

三、总结

高低温测试是采集器从研发到市场的“必经考验”,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模拟极端温度环境,验证设备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。对于企业而言,提前规划高低温测试、选择专业检测机构、针对性整改,不仅能满足法规与客户要求,更能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。  

未来,随着采集器应用场景的拓展,温度范围将更极端(如-60~+125℃),高低温测试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。企业需将温度适应性设计融入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
若还有其他问题,请联系世复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你解答,或拨打公司咨询电话:021-65667889

杨老师:18918072981

郭老师:18516391618

纪老师:17321450372


上一篇:如何办理瓷碗欧盟EU测试
下一篇:锰铁氧化物REACH检测
我们提供的认证技术服务与咨询项目